您当前的位置:泰斗手机网 > 新闻 > 哪种动物最爱囤年货老鼠来我家瞅瞅

哪种动物最爱囤年货老鼠来我家瞅瞅

时间:2021-04-13 16:35:25  阅读:85760+ 来源:新浪科技
哪种动物最爱囤年货老鼠来我家瞅瞅

  作者:崔凯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少年闰土 |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

  这段话节选自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在中国影响了几代人。田里不仅弥漫着泥土和植被的气息,那里还有一个生机勃勃的动物世界。四十年前的原野,天上有大雁、燕子和麻雀,谷田里有耕作的牛马,草丛中有蝈蝈和蚂蚱,地下有蚯蚓和蝼蛄,河塘里有鱼青蛙,院子里鸡飞狗跳、鸭子嘎嘎叫。那个年代,孩子们放学后担水、割草,帮父母做家务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家里没有电视、手机和网络,学校作业也很少,更没有课后班。有空了,孩子们就成群结队在野外疯玩。

  田里忙碌的牛和马

  在农耕文明时代,以耕牛为主体的畜力是耕作播种的主要动力来源,以至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标志。如果说兵器是战争的象征,那么犁铧就是和平的象征,解甲归田、铸剑为犁向来是人们向往和平的一种愿望。“犁”是个象形字,就是用牛拉动犁杖翻耕土地。

  铁犁牛耕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有着特殊的历史贡献:用畜力代替人力,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阶层逐渐出现,奴隶社会的井田制也在战乱中土崩瓦解,延续2000年的封建历程就此开启。从某种意义上说,牛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媲美后来的蒸汽机和互联网

“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中国农展馆

  在中华农耕文明中,牛是1号演员,马是2号演员,驴能排在第3号。牛有力量,吃苦耐劳;马有速度,一日千里。身材矮小的驴虽然力量不如牛马,但吃得少、干得多、有耐力,养殖成本低,蒙上眼睛拉磨尤其是一把好手。牛起源于西亚,马起源于北美、驴起源于非洲。三兄弟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却在农耕文明的庄稼院中成了同班同学。本来“驴唇不对马嘴”,但驴和马日久生情,甚至还喜结良缘,杂交出了骡子。

  马、骡体形很类似,本领却各有所长。骡子食量小,行速慢但负重大;马食量大,负重小但善奔跑。中国有句谚语:是骡子是马,出来溜溜,便知一二。

骡子是驴和马杂交产生的后代 | 图虫创意

  家畜在田间忙碌一生,吃糠咽菜,最后的结果还是“卸磨杀驴”。从古至今,没人愿意过“当牛做马”的日子,太辛苦了。伴随着农业机械的出现,牲畜耕田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田野里没有了老牛哞哞的叫声,没有了清脆的鞭声,也就少了很多传统劳作的韵味。今天,牛成为奶源和肉源,马主要用于比赛和观赏,而驴则开始发挥药用价值百科。习惯了千年牛耕的中国农民,最初看到拖拉机在田野里耕地,给它起了个有趣的名字——“铁牛”。今天,仍有很多地方习惯于把宽阔平整的道路称为“马路”,虽然行驶其上的工具变成了汽车,人们关于交通最古老的记忆仍在。欧洲工业革命以后,一个与马相关的物理单位开始被广泛使用——马力(HP),它是horsepower 的意译。

  蜻蜓、青蛙和家禽

  除了家畜,庄稼院里还有鸡鸭鹅等家禽。过年贴春联时,鸡窝上也要贴一幅“鸡肥鸭壮”的横幅,以求吉祥。夏天,草木茂盛,田野里有不计其数的蜻蜓,或安详地落在枝头,或轻盈地展翅飞舞。翅膀金灿灿的,尾巴则是不同的颜色:红色、黄色或黑色。

捉蜻蜓 | 杨威胜摄

  院子里养了十几只鸡鸭,我上小学的时候,暑假里每天的任务是抓300只蜻蜓,用缝衣针穿一根长线,把捉到的蜻蜓串起来,当做鸡、鸭的“营养餐”。抓蜻蜓的办法很多,徒手抓、用布袋套,还可以用蜘蛛网来粘清晨,屋檐下有很多张蜘蛛网,用铁丝做成一个圆环,接在一根竹杆上,将蜘蛛网缠到圆环上,像一支加长的羽毛球拍。跑到田野里,很多蜻蜓夜里停歇在叶片上,翅膀上甚至还有露珠。悄悄靠近,很容易就可以用蜘蛛网把蜻蜓粘住。蜻蜓可以做诱饵,挂在鱼钩上到河塘里钓青蛙。

  鸡和鸭很爱吃蜻蜓和青蛙。鸡是草丛里的捉虫高手,看到主人把蜻蜓扔在地上,一路狂奔过来,喯碎米一样一口一个。然而鸡嘴又尖又窄,只能吃下小青蛙,面对大青蛙时,就变得手足无措。嘴巴宽宽的鸭子则是水塘里的高手,对青蛙早已了然于胸,尽在掌控之中。它会大腹便便地走过来,把青蛙头前脚后衔到嘴里,整只吞进,大快朵颐。

  这里我要告诉大家:鸡和鸭是杂食动物,但家鹅是食草禽类,不吃蜻蜓和青蛙。有句脍炙人口的歇后语: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黄鼠狼是鸡和鸭的克星,却惧怕大鹅。鸡和鸭的体重只有4-5斤,鹅却能够长到10斤,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鹅是一种颇具王者风范的家禽,它们耳聪目明,警惕性高,富有攻击性,会用牙去撕拧对手。农家院里,把鹅和鸡鸭混养在一起,相当于给鸡鸭雇了贴身保镖,可以抵御黄鼠狼。大白鹅领地意识强,知道看家护院。散养的大公鹅,生性凶猛,发飙时甚至敢攻击人。如果有陌生人闯进自家院子,鸡和鸭会胆怯的躲在一边,鹅则会大声鸣叫,通知主人。苏东坡的《仇池笔记》载有:鹅能警盗,亦能却蛇。

大鹅展翅 | 摄于山东莱阳

  可别小瞧院子里这十几只鸡、鸭和鹅。四十年前,农民的日子勉强温饱,只有家里来客人的时候,饭桌上才见得到肉和蛋。城市里也施行粮食配给,工人每月35斤粮,学生27斤粮,而且大多是玉米面等粗粮,肉和蛋当然是稀缺产品。用老百姓的话说:“肚里没有油水。”记得那是1985年,我在高中时开始近视,父亲用藤筐装了100个鸡蛋,带着我坐了半小时的火车来到城里。先到农贸市场把鸡蛋卖了17块钱,再带着我去医院配的眼镜。

  这里再给大家讲一点知识:蜻蜓其实是一种很古老的昆虫。3亿年前,恐龙尚未出现,史前蜻蜓是地球上最大的昆虫,翅膀展开近1米宽,是当时的空中的“霸主”。后来才蜕变成今天体态轻盈的小昆虫。鸡和鸭是野鸡和野鸭驯化而来,但鹅的祖先却是大雁——很多朋友误以为是天鹅。家鸭非常“懒惰”,甚至忘了传宗接代的头等大事,不屑于孵蛋。很多鸭蛋都是老母鸡孵化出来的,母鸡算是小鸭子的养母。孵化一只小鸡需要21天、鸭子是28天,鹅则需要30天。鸡和鸭的寿命大约是5年,鹅却可以活20多年,算是家禽中的长寿之星。

  想知道野鸭是什么样子吗?来,看看这张动图吧!

  谷田里有很多河渠,里面生活着野鱼。三五个十几岁的男孩,找一段草密水浑的河段,两头筑上泥坝,拿着家里的洗脸盆,赤脚光背站在渠道里,挥汗如雨、“涸泽而渔”。收获的满满一盆大多是一拃长的鲫鱼,欢天喜地地拿回家里。

  今天,有些地方开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比如稻田养鸭和稻田养鱼。鱼生活在水中,吃水底的植物和浮游生物,鸭子吃稻谷上的虫子和水面的青草,鸭粪和鱼粪是很好的有机肥。鸭子和鱼在水中不断游动和扰动,可以平整稻田,而稻谷又给鱼和鸭子提供隐蔽的栖息空间。对于农民来说,即节省了劳力,又减少了农药和肥料的使用,绿色农产品有更高的卖价。不要忘了,鸭子是很爱吃鱼的,所以一块稻田里不要即养鸭、又养鱼。

  除四害的年代

  收获的季节,田野里谷穗低垂,鸟类和老鼠当然会垂涎三尺。它们决定也去谷田里分一杯羹——“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啊!”面对来势汹汹的动物军团,人类只能严防死守。在粮食短缺的时代,因为贪食谷物,麻雀、田鼠和苍蝇、蚊子一起被列入“四害”。

消灭麻雀海报 | 大象公会

  麻雀的身体肥圆如球,灰土棕色,性格活泼,几十上百只麻雀生活在一起,在树枝上叽叽喳喳,结群觅食,群起群落。因为翅膀短小,麻雀不能长距离飞行,转来绕去只能飞2公里。在非繁殖季节,麻雀则居无定所,露宿在树林、灌木丛和草丛中,像个流浪汉。在繁殖季节,麻雀会在屋檐下找个木板缝或墙洞,铺垫些由杂草、棉絮或羽毛,因陋就简,凑合着让雏鸟度过童年。

  就垒窝的本领而言,麻雀比燕子差得远了去。麻雀很懒惰,弄两根树枝或草棍就凑合了事,十分粗糙,也经不起风雨。燕子在这方面绝对是高手,不但筑得精细,而且混入粘性的唾液,让泥窝变得牢靠。燕子是候鸟,相当于人类社会里的游牧民族,天气转凉时北燕南飞。麻雀有时会趁虚而入,抢占燕子窝。

稻草人 | 浙江在线

  为了防止麻雀偷食稻谷,农人们会做一个稻草人放在田地里,给它套上一件旧衣服,衣袖会随风摆动,用来吓走麻雀。还真别说,这个方法还挺管用的。孩子们则更喜欢用弹弓打、用网扣和掏麻雀窝。随着人类的扑杀和农药的使用,麻雀数量开始急剧减少。今天的人们丰衣足食,也不再计较麻雀偷走的那一杯羹,何况麻雀也能捕捉田里的害虫。麻雀、燕子、喜鹊等鸟类是很多农业害虫的天敌,可以捕食大量蝗虫、蝼蛄、地老虎、金龟甲、蛾类幼虫等。利用物种之间的制约关系可以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2000年,麻雀被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俗称的“三有”保护动物),不得捕杀。

  四害之中,最贪吃谷物的当属鼠类(农田中常见的有褐家鼠和田鼠,大家将其统为“老鼠”),它们的平均寿命只有2年左右。为了种族繁衍,就必须拼命生娃。俗话说:一公加一母,一年二百五。也就是说在粮食丰裕的时候,老鼠夫妇一年就能五代同堂,繁育出几百只子孙后代。这种几何级的繁殖能力在哺乳动物中堪称逆天,当然,遇到饥寒交迫的年景,鼠也会“晚婚少生”。

  为了生存,老鼠吃饭从不挑捡,几乎什么都吃。当然,最爱吃的还是粮食。《诗经》有云:“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有些鼠体态肥硕,能有1斤重。一只老鼠按照每天吃10g粮食计算,一年就能吃掉3.5kg。折算下来,100只老鼠就能吃掉半亩地的水稻,想想也够吓人的!

一只胖老鼠 | 图虫创意

  秋天,谷物收获的季节,孩子们喜欢在软软的谷垛上欢笑嬉闹。高兴的还有老鼠,撒着欢的盗洞存粮。于是抓老鼠成为学校鼓励、孩子喜欢的一件事。秋高气爽,一群孩子手持铁锹、叉子和棍棒,直奔田野。老鼠洞随处可见,而且也很好认——洞口堆着盗洞时挖出来的细土。大的老鼠洞里能够挖出十几斤粮食,可以拿回家里可以喂鸡养鸭。

  老鼠昼伏夜出,听觉和嗅觉灵敏,但鼠目寸光——视力不好,所以借助胡须当“导盲棒”,沿着墙根奔跑。它不仅会打洞,还善于攀爬和游泳。老鼠记忆力很强,如果在一个地方受到过袭击,它会长时间回避此地。

  老鼠过街时,就是人人喊打的宿命,天生就不受人待见。翻开词典:抱头鼠窜、贼眉鼠眼、胆小如鼠、无名鼠辈,关于老鼠的词汇都很负能量。几千年来,老鼠一直就这样窝窝囊囊的活着。

普尔加托里猴复原图 | Wikimedia Commons

  2002年,《自然》杂志公布了一项震惊世人的发现:灵长类动物的祖先是一种酷似老鼠的普尔加托里猴,体长只有人的巴掌大小,体重只有50g,曾和恐龙共同生活在8000万年前的白垩纪。老鼠们如果能看到这篇论文,大概会举办一个盛大的Party来欢庆一番:弄了半天,原来人类的祖先也就是一副老鼠的模样,咱们没啥好自卑的。

  其实,人类对老鼠的心态也许可以平和一些。说白了,它们就是家底薄、生得多,不得不干了些小偷小摸的事。而且偷的不是钱和支付宝密码,只是粮食——根本没敢用口袋装,都是一粒粒含在嘴里悄悄运回洞里的。

  在生态链中,鼠类为维持物种多样性做出了积极贡献,养活了一大堆食肉动物:猫、鹰、蛇 、狐狸、黄鼠狼等。人类很多的药品和食品都是用小白鼠做安全实验——这相当于老鼠甘冒风险,为人类赴汤蹈火。还有动画片里的米老鼠,给人类的童年带来很多欢乐。农村还有一句俗语:老鼠能存三年粮。说明老鼠懂得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一点值得月光族学习。

  四十年前的中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些动物知识都是一代人曾经耳熟能详的生活常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农业机械替代了耕田的牛马,鸡鸭也变成工业化养殖,滥用农药导致蜻蜓、青蛙的数量也大幅减少。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到城市定居,乡下的村舍已被遗弃,而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们,对谷田里的动物几乎完全生疏。希望这篇文章在唤起一代人乡村回忆的同时,也能让更多的朋友懂得爱护动物、保护环境和亲近自然

原标题:哪种动物最爱囤年货老鼠来我家瞅瞅